首頁 >
2021-02-19
| 喪禮的內涵
台灣的喪禮其實是相當多元化,與國外的喪禮做比較就更顯得繽紛有趣,變化多端,但也因此會讓人產生不夠莊嚴肅穆,甚至流於低俗。
不過,「莊嚴肅穆」與「低俗」是透過眼睛與個人觀點來分析的,真的是眼見為實,或者僅是片面之見?
再換個說法,「莊嚴肅穆」或許也等於制式化,不符合個別需求;「低俗」當然也可解釋為親民多樣化。
話說國外多數處理喪事過程大約三天左右,因為重點只在於宗教儀式,比較少有其他繁文縟節。
而台灣的喪禮除了宗教科儀之外,還摻雜太多其他因素,比如地方習俗、傳統觀念束縛、人情世故壓力等等,所以治喪期程較長,再加上每個喪家的需求不同,還有民俗活動與宗教團體的介入,當然顯得多采多姿,而「多采多姿」的部份也就是被人詬病的「不夠莊嚴」,然而這些成份如果去除掉了就真的達到「莊嚴」的境界嗎?
再者,到底台灣的喪禮服務人員的專業性穩定性與經驗深淺,一般人是否分辨得出 ? 又是否了解如何分辨 ? 台灣人講究道德倫理跟人情世故, 往往人云亦云 看到別人怎麼做,就該跟隨,殊不知 { 正確與否 } { 緣由為何} 總之,整個里整個區都是 ( 這樣 ) 都有 ( 這樣 ),所以,我們也要 ( 這樣 ) 才不會被人議論紛紛嗎 ?
我以三 + 壹個實際案例說明。
案例一:
話說有位阿嬤95歲高齡辭世,臨終前她交代子孫,一切喪葬事宜從簡,但是一定要請兩位脫衣舞孃到現場表演,而且要脫到一絲不掛,並且要告知村內的左鄰右舍有這檔節目。
孝順的孩子不敢違逆,出殯當天就請來兩位專業舞孃表演艷舞,左鄰右舍也非常捧場,大清早就拿板凳佔位置,全程觀賞,只差沒有大聲叫好。
阿嬤為何如此交代呢?因為阿嬤活了95歲,每次參加村內的喪禮都會有所忌諱並心生恐懼,她可不希望鄰居是抱著害怕的心情來上香的,於是就用熱鬧的氣氛讓鄰居來送她最後一程,這不就是阿嬤的人生智慧嗎?
案例二:
有位從事民俗陣頭的主事者父親過世,因為他個性海派,交遊廣闊,各地的民俗技藝團體都來相挺,整場告別式幾乎就像是廟會進香活動一般熱鬧。
案例三:
某建設公司董事長生性儉樸,行事低調,他的太太因病離世,董事長原本想單純家祭後就進行火化,連禮廳都省了,也不想寄發訃聞。
然而消息走漏後各界都來慰問,與他有生意往來的銀行、營造廠、建材公司、房仲業者等都強烈建議不可低調處理,因為董事長的太太對他的事業付出極大的心力,假如低調處理可能會讓外界誤解董事長對太太缺乏情義。
於是各界好友出錢出力,情義相挺,承租了最大的禮廳,把一場喪禮辦得熱熱鬧鬧。
案例四(個人經驗分享) :
某一家之主因病去世,本來就不常往來的親戚,卻熱絡的靠近寡母孤子好心的幫忙並給予諸多意見,實則為潛在地利益關係,於是開始 { 經驗分享與介紹 } 自己或他人也從事
葬儀,但事實上只是甚麼都不懂的報馬仔。
其實一場喪事規劃與執行的主導權往往不是落在喪家或者專業的禮儀人員身上,而是有許多周遭意見的加入,溫馨的說法是「經驗交流與關心」,粗俗的形容詞叫做「十嘴九尻撐」。
「好為人師」在喪事當中被表現的淋漓盡致,舉凡年長者、地方人士、家中曾經辦過喪事的、看過別人家辦喪事的、想像力豐富的⋯⋯,這些人都會想給予喪家提供意見,倒不一定有利益關係,可能只是單純想幫忙,也因為眾人的熱心讓整個喪事熱鬧了。
還記得早期的喪禮不可或缺的是「西梭米」,要的就是「熱鬧」,目前在鄉下地方如果只有國樂演奏,沒讓西樂團鬧個場,往往會被老人們碎念「惦計計,攏昧鬧熱」,這些長輩們可不在乎喪家花了多少錢,他們要的是「鬧熱」。
「鬧熱」是一種主觀意識,喜歡的人拍手叫好,不喜歡的說「墓仔埔放鞭炮~吵死人」。
「鬧熱」在喪事中重不重要呢?其實它不僅重要,而且還身負「悲傷輔導」的重任。畢竟喪事的本質對於家屬而言就是哀傷的,整個治喪期間家屬一直處於悲傷的氣氛中是不健康的,於是在出殯時透過樂隊或各式陣頭,或技藝表演來沖淡悲傷氛圍,這就是悲傷輔導的另一種呈現方式。
相信有許多人到教堂參加過喪禮,對於教堂的神聖氛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身不一定是教友,但卻嚮往有朝一日「輪到自己死」的時候也能如此。
在教堂辦理喪禮好不好呢?這很難用二分法來區分,就好比辦喜宴應該在燈光美氣氛佳的餐廳「吃裝潢的」,或是在廟埕請總鋪師煮「手路菜」較為恰當呢?不過有件事情可以肯定的就是「你的喪事肯定是由別人來執行的」。
說句良心話,人生充滿了無奈,連死都很無奈。你在呼吸順暢的時候交代子女想土葬,等你斷氣了子女認為火化才是主流,所以呢?你能睜開眼睛咬人嗎?你希望喪禮一切從簡,但是你兒子偏偏又是某堂口的老大,孝順的無法無天,沒來個舞龍舞獅就不過癮,違背你的遺言又怎樣?有本事就別死啊!
《禮記/檀弓上》: 『子路曰:「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
古人落落長的一段話只想告訴我們:「喪禮不要重視形式,而是要把失去親人的哀慟呈現傳出來。」
然而古代聖賢也只能柔性勸導,不敢強勢介入,原因很簡單「一人一家代,公媽隨人祀。」更何況呈現「哀」的方式大家都不一樣。
就我個人觀點而言,台灣喪禮的內涵不只是多元,並且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即所謂的「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喜歡單純的處理方式,或者喜歡熱熱鬧鬧過一生,都沒有對與錯的絕對結論,至於莊嚴或低俗更是個人觀感,這些雜事都不必過於爭論,歡喜叨賀!
-
09.16 2021
Facebook評價-楊禮欣
-
09.16 2021
Facebook評價-趙詩涵
-
09.16 2021
Facebook評價-王朝驊
-
09.16 2021
Facebook評價-李姮儀
-
09.16 2021
Facebook評價-邱子瑋
-
09.16 2021
Facebook評價-Yoshie Yang
-
09.16 2021
Google評價-李小潞
-
09.16 2021
Google評價-林螢螢
-
03.09 2021
喪事與喜事
-
02.19 2021
談閏月
-
02.19 2021
關於淨化這回事兒
-
02.19 2021
陪葬品
-
02.19 2021
安寧全面照護,實踐醫療永續
-
02.19 2021
喜喪衝突
-
02.19 2021
環保葬真的環保嗎?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