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殯葬知識

2021-02-19

殯葬知識 | 環保葬真的環保嗎?

客觀報導分析:
目前「公墓」內的樹葬及花葬,皆在植物旁鑿洞,並將往生者的骨灰倒入蓋土,待一兩年骨灰分解後,「同塊土地」才可再將另一位往生者的骨灰倒入;灑葬則是將往生者骨灰撒入政府所規劃墓地中;若是私人墓園,其方式也與樹葬相似;海葬則是將往生者的骨灰撒入大海中。
“私立青潭花園公墓負責人指出,環保葬對於環境未必友善,若將骨灰傾倒在青潭公墓的植存地,骨灰在接觸水氣後會結成塊,造成土讓硬化,使土壤無法使用。”
工作人員每半年需翻攪土壤一次,接著再覆蓋新的土壤才能再讓下一位往生者使用。
“宜蘭縣立殯葬管理所組長坦言,由於早期環保葬設計不良,樹葬與灑葬各有缺失。早期家屬需將往生者骨灰放入盒子中再進行樹葬,墓園土壤經雨水沖刷後,會使盒子較難腐蝕,骨灰更因受潮而與土壤結成塊。「以前樹葬後會在上面種樹,可是我們推行幾年下來發現,樹種了會死掉。」人體骨骸火化後會產生強鹼,對土地造成傷害。雖然灑葬可減輕土地結塊問題,但依舊會污染土地。”
“高雄兩處環保樹葬墓地:旗山景福堂、深水璞園為例,指出兩地需輪流使用,靜待土地休養,待一處樹葬空間飽和後,才開放另一處供民眾使用。已飽和的樹葬墓地會結成塊,無法使用,大約兩年便需重新翻土、鋪草皮、並種植新樹木,方能重新活化土地。”
“所謂海葬根據《殯葬管理條例》,家屬需將研磨處理後的骨灰拋灑至政府規劃的海域,且需離港口防波堤的半徑六公里外才能舉行海葬。”
然而,特意駕駛船舶出海,早與環保理念相去甚遠,不僅出海成本高,且大多業者無遵循政府規定拋撒骨灰,加上政府取締效果有限而出海費用高昂,許多家屬沒有依法申請海葬,所以都會「自己偷偷丟入海裡、河邊。」造成「海葬更不衛生、安全,且合法實施海葬的機率非常低。」
根據科學研究分析,「骨灰成分以磷酸鈣占大部分,其次為碳酸鈣,再其次為磷酸鎂及其他硫、矽等微量元素。」需經過特殊分解才能有效被植物的根部吸收,骨灰必須磨得更細並拌入溶磷菌、菌根菌與花瓣、樹葉等有機物,方能加速骨灰分解。另外,砂礫土比黏土更適合規劃為環保葬用地,因前者為乾性土質,可使骨灰較不易遇水凝結成塊。
“由於政府針對環保葬提供較多補助,部分家屬因「經濟誘因」選擇環保葬。”儘管如此,目前火化後使用納骨塔人數仍較高。以最新2015年的數據為例,全台環保葬雖有9136件,但使用納骨塔人數多達18萬5642人,遠比傳統土葬及環保葬多。
事實上,在傳統觀念和文化倫理遵從下每種葬法各有利弊,但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規劃及完善的配套措施能盡量補其缺失。雖火化進塔仍是殯葬主流,但在合法限制內未來仍有空間不足的隱憂。政府若能盡快針對環保葬研擬更完善的政策,便可達到真正的殯葬永續,落實環境友善。
#環保葬不簡單 #葬環保 #殯葬永續 #慎終追遠
 
新聞來源:今日新聞 NOWNEWS

 

  • 1
  •  
  • 2
  •  
PAGE TOP